最新消息

香港政府謝局長:臘腸算不算預製菜?

新聞稿發佈日期:9/28/2025


立法會殿堂上,一句「臘腸算不算預製菜?」的戲謔反問,暴露了官員對民生關切的輕慢。謝展寰局長以「國際無統一定義」為由,拒絕規管預製菜標示,實乃以虛代實的卸責之辭。



▎定義之爭,難掩知情之需

謝局長若將傳統醞製的「臘腸」與工業化生產的「即食咖喱」混為一談,猶如將「未榨汁生果」等同於「濃縮還原果汁」。事實上,內地市場監管總局早在2023年已明確定義:預製菜是「以食用農產品等為原料,經工業化預加工,加熱或熟制後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肴」。此定義精準捕捉預製菜的核心特徵—— 工業化預加工與需二次加熱。消費者豈能無權知悉:餐盤中的菜肴來自廚房還是工廠?



▎規管非不能,實不為也

「定義困難故不應規管」之說,實為倒果為因。若依此邏輯,現行所有食品標示制度也可廢除。內地已將預製菜分為「即食、即熱、即烹、即配」四類,歐盟亦對不同加工度食品實施分級標示。香港作為國際都市,何以不能參考?所謂執行困難,不過是業界抗拒透明的託詞。現有《食物及藥物(成分組合及標籤)規例》稍加擴展,即可涵蓋預製菜標示,何難之有?



▎安全風險豈容模糊

部分預製菜保質期長達一年以上,其添加劑使用(如亞硝酸鹽)與反覆加熱導致的營養流失問題,與新鮮烹製菜肴存在實質差異。謝局長稱「標示無助安全」,猶如說「藥品成分已標,故無需區分處方與成藥」—— 殊不知資訊透明才是風險管理的基石。消費者步入食肆,有權根據自身健康狀況(如高血壓患者需控制鈉攝取)做出選擇。



▎與其詭辯,不如務實推進

與其糾纏「臘腸是否算預製菜」的文字遊戲,不如務實推行三軌並行:第一,分級標示區分「中央廚房製作」與「現場烹製」;第二,優先規管學校、醫院等集體供餐場域;第三,參考中國大陸《預製菜生產許可審查通則》,建立本地化標準。若繼續縱容商業利益凌駕公眾知情權,香港「美食之都」的美譽,恐將在模糊標示中逐漸鏽蝕。



「臘腸算不算預製菜?」—— 問政當以民生為本,而非淪為詞藻遊戲。謝局長還記得為誰把關嗎?


資料原文: 亞洲新聞稿聯綱: https://www.pressasia/content/17/香港政府謝局長:臘腸算不算預製菜?

關於 PressHub

PressHub 新聞稿聯網,在國際中文平台發表訊息,傳播致全球華人世界,宣傳品牌服務與消費者建立傳訊渠道,打破主流被社交媒體演算法埋藏的傳訊方式。

我們致力為有需要的公司、初創、中小企、小店或自由職業者建立傳訊網絡平台。結合亞洲傳訊網絡,同時把消息傳播到海亞太地區。

我們的專業服務,還包括選寫新聞稿,訪問稿、EEAT文章、內容檢定,發表傳播內容。使用我們的服務,能同一時間發放多個平台。

PressHub團隊

公司使命

打破社交媒體演算法限制,為各規模企業建立直接傳訊渠道,讓重要訊息能夠精準觸及全球華人受眾。

企業精神

以專業、創新和誠信為核心,致力於幫助客戶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中脫穎而出,建立品牌影響力。

平台簡介

PressHub是一個連接企業與全球華人媒體的專業平台,提供一站式新聞稿撰寫、發布和傳播服務,覆蓋亞太地區主要媒體渠道。

最新消息